1. 上次搞的中国地图,西边连玉门关都没有到,实在是不够大。这次把中国西边一些地方(还有他们再西边的一些地方)画上了。正文里面有图。另外我在左边导航栏加了一个maps来专门放我画的这些地图。我整个12月(在电脑前)的闲暇时间除了打足球经理之外一直在画这玩意。
  2. 11月27号的时候,我写了一个“11月27号基本感想”,但是只写了换编辑器的事情就扔下了。应该还有更大更重要的内容,不过现在我想不起来当时想说什么了。
  3. 我发现孙老师(andrew sun)居然偶尔还会看这个网站。上次我写了童年的回忆,他说:

我感到缺少一个类似“赞”的按钮,它可以是别的意思,比如“比心”、“挺好的”,或者是“我在一个偶然的时间点开了这个,从头到尾看完了,画面在脑中走了一遍,获得了一种感受”,或者是“反正我只让你知道我看了,其他的随便吧”,以便读者能不至于像现在这样非要在评论区哔哔赖赖一番。
我本来想说他其实也没有弄这个,结果他其实有,但是要登录wordpress才能(点赞)。不管怎么样我确实应该做一个(或者几个)这样的按钮了。不过hexo这玩意不太行,没有现成的类似功能,我并没接触过前端(或者程序员技能中的任何部分)的这些东西,平时最多最多只会魔改,写一个新的,一天之内指定整不明白。所以我就把评论区系统换一下吧,让上面这种评论区艺术来得更轻松一些。发个句号什么的。

地图

或者用这个链接

顺便放一个画图时候发现的趣事:

柬埔寨(Cambodia)的名称有可能来源于其建国神话中挂靠的古国剑浮沙(Kamboja)。

剑浮沙是个族群,最开始位于兴都库什,克什米尔一带,是一群迁移而来的塞种人,善于养马。在古印度十六雄国时代,他们作为犍陀罗的邻居,也混入其中,还信了佛,但并没有被后来的孔雀王朝所控制。

孔雀王朝倒掉以后,印度次大陆又碎成一地,于是剑浮沙向东南方向扩张,进入拉贾斯坦和古吉拉特等地,在那里他们掌握了一条海上贸易的线路,从古吉拉特出发,沿着印度的西海岸向南航行到斯里兰卡,在那里建立贸易基地,然后折向东,顺着季风来到爪哇和中南半岛,参与到公元1世纪浩浩荡荡的印度化浪潮之中。

另外一条故事线上,他们还在北印度由西向东迁徙扩散,并最终在10世纪建立了统治西孟加拉的 Kamboja-Pala 王朝。10世纪有点晚了,但在这之前他们中的许多人肯定早已从阿萨姆进入了中南半岛。

在柬埔寨的某个建国传说中,提到一位名叫 Svayambhuva Kambu 的印度王子,他与中南半岛本地的一位仙女“Mera”结合,建立了号称“Kambuja”的国家。另外的传说中提到这位王子的老家在塔克西拉附近,而塔克西拉正是犍陀罗的首都。

这个“Kambuja”国应该是作为真腊和/或扶南的控制范围存在过一些年头,然后由阇耶跋摩二世奋起伟业,混一宇内,把中南半岛的这片地盘活出了 Kambujadesa 的名字,而原先兴都库什的那个塞种人部落似乎早已烟消云散了。

markdown编辑器的更新

以下的部分是11-27写下的:

今天突然发现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当我新建了一个markdown文档的时候,typora突然告诉我它版本过期了。我本来以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结果typora迅速打出它的连招,在官网上告知我新的版本要收费。有趣得很,当初我正是因为它免费才用的。我有些不理解,一款markdown编辑器,能有什么用户粘性呢?突然开始收费,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

因此,我毫不遗憾地离开了typora,转为使用marktext这个编辑器。让我们来看一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吧。恰好,最近我下定决心要变换我使用的中文输入法,从全拼改为双拼。一下子,我的打字速度就降低了一倍多,正好适应新的编辑器偶尔的卡顿。

以下的部分是今天(12-29)写的:

marktext太垃圾了,他经常打字的时候整个窗口一闪一闪的,很难受,而且这玩意写html(比如上边地图的部分)总是出毛病,他好像不允许html代码直接粘贴进来,必须得放在用“```”围起来的代码块里面。或者就是我不会用。

所以我换成了ghostwriter,正好这玩意这两天出了中文版(这东西好像是墨西哥的一个学生写的),结果用起来发现它的html实时呈现有一点问题,总是多一块少一块的。而且在编辑(在渲染之前的界面打字)的情况下,经常字体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随着打字的节奏变来变去,在专心打字时看着偶尔有点惊悚。

现在我又换成了abricotine。我都不想放这些东西的github链接,就怕再写一点东西就发现这个也用不了了,还得换。感觉我其实有对typora的用户粘性,只是之前没意识到而已。

2022-2-3:发现逼乎上有人有不错的解决方案。用VSCode的OfficeViewer插件,可以较好解决问题。

整一个新评论区

valine

以前搞的是 livere,说句话都要登录推特账号,这有点麻烦,不友好。

valine 听着就比 livere 蟀,livere 感觉都一两千年历史的东西,valine 则代表21世纪的科学。装这玩意本来我以为很简单,结果一直也调不好,折腾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发现有两篇博客:1, 2解决了我的问题。感觉这方面没啥概念,一开始我都不知道怎么调试。现在算是好多了。

这两天慢慢把之前的评论都手动弄上去,反正统共20来条,很简单,主要是valine不喜欢我一次评论太多。

关于博客中的交流

才注意到今年3月29号 Andrew Sun 老师提醒我注意他博客上提到了我之前提到他的文章。其实我从一开始就RSS订阅了他的博客所以当天就注意到了。我记得我好像在当时的下一篇里面稍微提了这事但是实际上我可能是在知乎想法里面说的。反正就是我好像当时没啥反应。一方面孙老师看我觉得我在那篇里面把他写得太牛逼了,另一方面我也感觉他在他的回应里面给了我太多的credit。我看到那 blogroll,感到我夹在尹璋琦和 AI Euler/墨冰土 之间有一种混入其中的模样。

其实我写博客的动机有一部分和孙老师年轻的时候差不多,我有些东西是想存放个人在当时的想法而写的,以后来看,也像是看戏一般。还有一些东西是因为我猛然的想表达一下,又不愿意发朋友圈,找不到合适的社交软件,发推特嫌太长,发知乎怕对线,不想给这个人看,又不敢给那个人看,也许嫌写的太烂,自己以后都不愿再看,只好发到最荒凉的地方,可能只有我妈会看,但说实话我也不一定敢让我妈看,她已经就这里的内容不止一次找我谈心了。

孙老师是大四开始写博客,我也是大四开始写博客。不过我完全没有能力在网上交朋友,每次在网上跟人讲话,感觉只要不落到互相拉黑的地步就是万幸了。以前是觉得这种对线很刺激,现在没那么愿意争吵了,发现怎样说话都不舒服,主要是我自己老想得太多。线下倒还行,虽然还是不怎么敢跟陌生人说话,线上就属实开摆了。所以说任何在这里的互动,相对于之前的线上摆烂而言,都是一种进步。

在检查以往评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从某个时刻起 livere 就不再用邮件提醒我看评论了,导致大部分评论我都没有看到。同学朋友的先不说了,我发现一位叫 maner 的同志之前在我差不多两年前的一个文章下评论了,但是我对这位是谁完全没有印象,也一直没有回应。。。感觉有点对不起这人。

其实之前还有一位程序员老哥给我发了邮件,我也很感动,结果两个来回之后因为我自己实在不太会说话,想了好久好久不知道该回什么东西,就不联系了,我现在觉得有点搞(其实这也许是好的,我可能最开始期望的还就是这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