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前两天本来说要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结果却难以集中精力,于是上网上随便搜来搜去。不知道怎的,想到丹西蒙斯还写过奇幻小说,并且被吹为是获得了奇幻最高奖的奇幻处女作,因此便打算看一看。
这书就是《迦梨之歌》。不长,不到一个下午就看完了,对于这作品我倒是有些看法要说。
- 这书不像是奇幻。主角的老婆有着异域风情的姓名,amrita-luczak,前者标记着她的印度血统,后者则代表了主角的波兰裔身份。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令人想起奇幻这一风格的元素了。一些人会提到,故事的主要背景发生在印度,加尔各答弥漫着残忍、麻木和神秘感的街道上,但这些并不能带来像我从前见过的奇幻文学那样,带来熟悉的,仿佛是仅从光怪陆离的气氛中就产生出来的浪漫。如果说要选取一个反向的例子,特德姜对于中东地区的集市,以及集市上可以穿越时空的机器的描写更加符合我的想象。相反,《迦梨之歌》更像是恐怖小说,作者有意地让读者与主角并肩行走,在被神秘感包裹的时候,只能感受到无边的黑暗。当你看向一个方向,你的视线隐没在错综复杂的街巷之中,你甚至看不见一墙之隔外的污水横流,而你还要担心身后未知的恐惧。
- 作者作为作家的身份,在整篇故事中,都显得比作为“奇幻作家”的身份更为突出。这并不是对上一点的重复,而是来自于对作者叙述方式和语言运用的由衷敬佩。我想,也正是这些让他能够在不同的流派之间随意游走,不受到束缚。这些是任何人都需要学习的,就像是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接受来自理性的教育一样,他们也应当在这个时代接受如何恰当的感受着阳光、空气和其他人的影响,并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训练。jayprakash在神庙中见证活祭的那一晚,是书里较为精彩的场面之一,作者并没有用什么故弄玄虚的手段,而是平铺直叙,很容易地就使得读者产生了疯狂和恐惧的印象,一方面这手法是为了嵌入一段自述之内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作者的功力。
- 这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它的现实主义。迦梨之歌本来是来自于饮下恶魔之血后狂躁的灭世行径(这才是奇幻嘛),但在这里它隐没为人们脑海当中一段嗡嗡作响的邪恶念头,在世界上飘散着,而所产生的后果也完全是现实的,甚至可以投射到一柄手枪之上。唯一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地方就是诗人的不断复活,但是这场景的奇怪程度甚至不及马尔克斯随便一部被冠以“魔幻现实主义”之头衔的作品里面随便一个主要角色的离场。写到这个份上,我只能说,这就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作者用出色的文字功力营造了一层恐怖的气息;至于说写下了斯蒂芬-金所不敢写下的东西,我只能说这实在是夸张了。
- 无论如何,它还是甚对我的胃口,也可以作为不错的学习对象。从场景描写上,对加尔各答的每一个角落的刻画都值得学习;论人物,krishna的形象算得上很出色了;而对于仪式的描写和对于主角周围的种种人际关系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出西蒙斯是个考据严谨的作家。
- 所以,一篇读后感好像并不一定要讲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真希望我小学的时候就知道这一点。但那样的话,也许凑字数倒是简单些。如果谁比我还懒的话,这本书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曾住在天堂的人因为天真的好奇,向地狱投下了目光,看到了那些邪恶,神秘的狂暴之灵在地狱的表面投下的剪影,他被灼伤,然后带着恐惧扭回头去,把相关的一切无助地封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