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时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弄了一个评选,挂在总的“选美中国”标题下面,对于中国的各类地理景观做了一个分类排行榜,比方说山峰、森林、洞穴、冰川、湿地、城市、乡镇,诸如此类。这里打头的就是十大名山的排名。

他们的榜上,按排名先后,分别是南迦巴瓦,贡嘎,珠穆朗玛,梅里,黄山,稻城三神山,乔戈里,冈仁波齐,泰山,峨眉山。那么这个锐评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有人看到十个里面七个是雪山,东部熟悉的山没有进去,五岳只有一座,所以就不高兴。

最高赞也是把整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喷了一顿,说是重疆藏轻内地,重风光轻文化之类。这些都可以坐下来谈。底下的其他回答也有不少直接搬出近年杂志具体篇目统计来反驳这些说法的,但是他们获得的赞同很少。当然知乎是这样的。

让我最绷不住的是这件事:先是第一高赞说

编辑社认为中国国家地理=雪山荒野摄影大赛,想看点绿都难

然后第二高赞又说

中国西南地理是这样的,东部和北方只需要买他们的杂志就好了,他们要考虑的就多了,怎么在西藏再水1000期,怎么在云南再水3000期,怎么在贵州再水8000期。

我劝这些人先自己统一一下说法,究竟是什么神仙能把“中国西南地理”编得“想看点绿都难”的。

我为什么意见这么大呢,因为《选美中国》是我认认真真看完的第一本正儿八经的书,这玩意是个四五百页的精装本,刚出来的时候我四岁,后来一直到小学前两年还在一遍一遍地回看这个书。后来我们家就一直订阅《中国国家地理》这个杂志,我跟我爸一人看一遍,看过的杂志放在家里,一度能够摞起来接近我的身高。我不可能说,有人莫名其妙地说他订了一年这个杂志天天看雪山看玉玉了然后上网找存在感,这种情况下我还无动于衷。

首先这个杂志当然有它的问题,主要是随着年岁增长我也一直看不下去单之蔷写的东西了,可他又一直抱着总编的位置不撒手。但是单之蔷在我这里判断仍然是功大于过的,这正是因为他被很多人喷麻的一系列意识形态,也就是所谓重疆藏轻内地,重风光轻文化这些东西。

为了展示我的想法,考虑这样一件事。旅行,假使是作为对日常意识形态的逃离,而非平日刻板行为的延续的话,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看人,一种是看地球。其实我两种都喜欢,我到陌生的城市里和出租车司机聊天,这是看活人。我到博物馆里去看历史,这是看死人。这是一种非常容易达成的旅行,因为大部分人住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然后也到别的人口稠密的地区去旅游。至于看地球,自然是到人少的地方看,大到爬雪山,小到抓蛤蟆,意思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是大铁笼,我要跑到天地之间去享受孤独带来的自由感。